当前位置: 首页>>理论学习>>正文
理论学习
  •  首页 
     工作动态 
     理论学习 
     党委文件 
     党办文件 
     制度建设 
     信访工作 
     保密工作 
     信息公开 

 

从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看“十四五”的“新”与“变”
2021-01-20 11:40 曾宪植  求知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深入分析了我国发展环境面临的深刻复杂变化,对“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作出重大战略部署,对我国“十四五”规划的制定提出建议。当前,认真学习领会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应聚焦在把握“新”与“变”上。

一、四个“新”构成“十四五”规划的主线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其中包含着非常清晰的“四新”主线,即踏上新征程、进入新发展阶段、坚持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抓住这条主线,就能纲举目张。

2020年8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上就强调,“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我国将进入新发展阶段。新征程、新阶段体现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新征程意味着我们将朝着新的发展目标前进,新阶段则表明我们需要迎接国内外环境深刻变化所带来的新机遇和新挑战。

党的十九大之前,我国综合分析国内外形势和发展条件,提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党的十九大确定了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为此,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廓清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间表、路线图,即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之间紧密联系、相互衔接。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发展和提升。2020年是“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意味我们实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由此可见,“十四五”时期,我们迈上新征程、进入新发展阶段,面临更为艰巨的改革发展任务。必须要把握好改革和发展的内在联系,深刻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深刻认识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深刻认识全面深化改革的阶段性新特点新任务。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为了迎接国内外环境深刻变化带来的新机遇和新挑战,“十四五”期间我们必须坚持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为“十三五”规划制定提出了新发展理念。为完成“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过去的五年,我们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引领下,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使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是党中央在深刻总结国内外发展经验教训、深入分析国内外发展大势的基础上提出的,集中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新认识。按照新发展理念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中国发展的总要求和大趋势。未来五年,我们应将继续把握好改革和发展的内在联系,继续在新发展理念引领下,坚持以创新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坚持以协调为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坚持以绿色为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坚持以开放为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坚持以共享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构建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二、五个“变”凸显“十四五”规划的重点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建议》所描绘的“十四五”规划与“十三五”规划相比,在许多方面都发生了变化,主要体现在形势、目标、侧重点、主题和立足点等方面,了解这些新变化有助于更好地学习领会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更好地把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上来,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

1.国内外形势变了。“十四五”期间,我们必须应对新的形势变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进入新发展阶段,国内外环境的深刻变化既带来一系列新机遇,也带来一系列新挑战,是危机并存、危中有机、危可转机。”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面临的国内外环境正在发生复杂深刻变化。“十四五”规划是我国处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越来越靠近世界舞台中央、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关键期的一个五年规划。从国际看,当前中国处于近代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两者同步交织、相互激荡,国际环境日趋复杂,经济格局更加多元化,并呈分化和量变趋势,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是与世界格局的变迁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是与和平发展的时代主题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是与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带来的革命性变革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是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面临的诸多困难和挑战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因此,我们不仅要抓住机遇,而且要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提高防控能力,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

从国内看,我国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发展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顽强奋斗、发愤图强,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 但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经济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经济发展前景向好,但也面临着结构性、体制性、周期性问题相互交织所带来的困难和挑战,加上新冠肺炎疫情冲击,目前我国经济运行面临较大压力。”这就要求我们在制定“十四五”规划时,必须充分考虑到这些变化,应对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带来的挑战,必须“要胸怀两个大局,一个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一个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是我们谋划工作的基本出发点”。

2.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变了。“十三五”时期,我们已经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进入“十四五”时期,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为我们设定了更高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从经济发展能力和条件看,我国经济有希望、有潜力保持长期平稳发展。到“十四五”末,迈过“中等收入陷阱”进入高收入国家的行列,到2035年实现经济总量或人均收入翻一番,成为中等发展国家。除了经济规模和收入要在小康基础上实现一个新飞跃、经济发展取得新成效外,党中央还为“十四五”设定了一系列新目标,要求我们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国家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

不仅如此,党中央还提出了落实新发展目标的十二项重要举措。《建议》所擘画的新的发展目标,指明了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的指导方针、目标任务、战略举措,展现了我们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扩大开放的坚定决心,彰显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目标就是方向,理念就是指南。新发展目标对于推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具有重大而深刻的意义。

3.经济社会发展的侧重点变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把摆脱贫困作为侧重点,推动实现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这不仅是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标准要求,也是我们党以人民为中心的具体体现。“十三五”规划吹响了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冲锋号,把精准扶贫作为重中之重,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解决了困扰中国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在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道路上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十四五”时期,随着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我们必须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上。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归根结底是要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向着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不懈努力,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在此基础上,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建议》提出了“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的远景目标,回应了人民群众的诉求和期盼,体现了我们党初心使命的传承接力。

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一方面要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断把“蛋糕”做大;另一方面也要把不断做大的“蛋糕”分好。只有这样,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才能得到更充分体现,人民群众才会有更多获得感。为此,“十四五”时期,根据党中央的要求,我们要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健全工资合理增长机制,着力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不仅如此,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在改善人民生活品质方面突出强调了“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重要要求和重大举措。这样的表述,在党的全会文件中还是第一次,既符合党的十九大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科学判断,也指明了我国社会经济长期发展的前进方向和奋斗目标;不仅实事求是、符合发展规律,兼顾了需要和可能,而且有利于在工作中积极稳妥把握,在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道路上不断向前迈进。

4.经济社会发展主题变了。“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这标志着我国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我们以高质量来主导发展是根据我国发展阶段、发展环境、发展条件变化作出的科学判断。深刻认识和把握这一主题,是做好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关键。“十四五”时期,我国进入一个新发展阶段,在继续发挥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的同时,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突出,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集中体现在发展质量上。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发展质量问题摆在更为突出的位置上,着力提高发展质量。就国内来看,只有实现高质量发展,才能解决好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就国际来看,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日趋复杂,各类风险叠加,也只有提高发展质量,提高国际竞争力,增强国家综合实力和抵御风险能力,才能防范化解各类风险隐患。

主题就是统领,是管全局、管根本、管长远的。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不止是对某一领域的要求,而是在经济、社会、文化、生态文明等各领域都要体现高质量发展要求。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自觉把经济增长与生态环保、安全生产、社会稳定、民生改善一体谋划、一体推进。世界各国发展规律表明,一个国家进入工业化中后期,只有实现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效益型,推动高质量发展,才能顺利完成工业化、实现现代化。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使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积极应对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冲击挑战,关键在于办好自己的事。只有提高发展质量,才能有效维护国家安全,实现经济行稳致远、社会和谐安定。

5.经济社会发展的立足点变了。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就是要求我们必须把发展立足点放在国内,更多依靠国内市场,构建新的发展格局,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我国有14亿人口,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经突破1万美元,是全球最大和最有潜力的消费市场,具有巨大增长空间。改革开放以来,我们遭遇过很多外部风险冲击,最终都能化险为夷,靠的就是把发展立足点放在国内,办好自己的事。在国内外环境深刻变化的背景下,“十四五”期间,我们必须坚决扭住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更加注重通过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区域协调发展等政策,扎实扩大有效需求;更加注重提高中低收入居民收入水平和实际消费能力,使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的循环流转更多更好依托国内市场;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机制,建立健全国内统一大市场,提高资源配置整体效率;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的国内经济大循环;大力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解决生产体系内部循环不畅和供求脱节、关键技术“卡脖子”的突出问题,不断推进高质量发展。

然而,将立足点放在国内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应对外部环境深刻变化的客观要求,也是我国经济发展新阶段的基本特征和内在趋势,但决不能将在国内构建新发展格局与扩大对外开放对立起来,将把立足点放在国内构建新发展格局错误理解为对外开放基本国策的逆转、理解为中国将主动与世界经济“脱钩”。我国改革开放40多年的发展之所以取得经济上的巨大成功,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们主动拥抱、融入经济全球化。因此,我们必须推动更深层次改革,实行更高水平对外开放,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强大动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对外开放是基本国策,我们要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形成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作者系中共北京市委党校(北京行政学院)教授、北京市委党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心研究员、京津冀协同发展研究中心专家]

转载自:“学习强国”学习平台

 

 

关闭窗口

安阳工学院党委办公室  地址:安阳市黄河大道西段 邮编:455000

制作与维护:安阳工学院党委办公室  电话:0372-2909988,2909987